专业文献

  催眠师谈聚焦
 
发布日期:2015/10/21 0:39:21 浏览次数:3048次
 

 

催眠师谈聚焦
(原载日本聚焦协会会刊第17卷第3号 2014年10月20日发行)
 
笔者:野田 长生
                                                                      中文译者: 李 明
 
安(Ann Weiser)老师在她的《聚焦指南手册》中说,以四个侧面可以完整地形成聚焦中体会(意识化之前的有意义的感觉)的整体形象。这四个侧面是:“身体感觉”、“情感特质”、“意象或象征性的东西”“与生活的关联或故事”。
安老师接着又说:“意象只具有最微不足道的意义……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引出意向的,因为意象不是万人共通的自然的手段”。
在接触聚焦前我一直是专业做催眠治疗之一的“催眠意象面询疗法”的。与安老师的想法相反,我经常是以意象为中心来作面询的。不过在引进聚焦技术之前我的“催眠意象面询”也做得不怎么样。如果来访者不是特别清晰地展开与其真实情感、感觉相伴的意象的话,对这样的面询我常常会束手无策地糊弄过去。
那种时候我总是归因于技术不足或者没有自信。不过,或许就像安老师所说,意象只具有最微不足道的意义。催眠的基础是“催眠意象面询法”,这种催眠技术很有效,有出色的治愈病例记载。但那些只是少数典型的病例,从整体来看至今有多少成功率呢,令人生疑。
除了反应相当好的人以外,我对催眠意象面询都不看好。但学了聚焦以后,我开始能够关注到意象以外的“身体感觉”、“情感特质”、“与生活的关联或故事”等了。即便我仍然在面询中把意象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已经能够不拘一格地与来访者交流聚焦所谓的内在体会了。通过关注到聚焦所说的“关于感觉的感觉”,能够使我更合适地应对来访者复杂的内在动向。托聚焦之福,我的武装范围大大地扩展了。
这样的话是不是只做聚焦就好了呢?也不尽然。“催眠意象面询”以催眠这个框架来守护来访者的内在相互适应是个好办法。而且通过催眠诱导比较容易展开自然的、自律的意象活动,这也是催眠的长处。再说对于希望做催眠疗法的来访者,理所当然地应该用催眠疗法来应对。
 
(完)
 

沪IPC备11046588号-2 中国聚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