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阅读

  从正念的四个维度看聚焦觉察的特点
 
发布日期:2015/5/22 21:12:40 浏览次数:7598次
 

 Introduction by Karen Whalen, Ph.D, Certifying Coordinator, Focusing Institute:

LiMing is a Wholebody Focusing Trainer in Shanghai, China.  He explores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his particular crossing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with Focusing and Wholebody Focusing.  The reader discovers fresh and vivid ways to understand both dimensions of this crossing, and how the potency of mindfulness can impact Focusing Listening partnerships.

国际聚焦协会认证协调员凯伦·惠伦博士的按语:

李明是在中国的全身聚焦培训师。他在本文中探索了正念练习与聚焦和全身聚焦的有特点的交叉。读者会发现一些新鲜又生动的方法,来理解这两方面的交叉以及正念力如何能影响到聚焦倾听的伙伴关系。

 

 

『从正念的四个维度看聚焦觉察的特点』

 

笔者: 李 明

2015525

 

  正念的内涵丰富。如果把聚焦中的觉察和临在也看作是一种正念的话,我们或可以通过正念的几个维度来理解聚焦觉察的特点。

 

   正念的四个维度图,初学者从O出发,向各个维度的另一极发展。在实际运用中,各个维度轴上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聚焦(着色部分)是其中一例。

 

A 维度: 力度 ------ “自力”与“借力”

正念是一种力。正念比一般的知晓有力量。内观的正念更具有穿透性,能够透过重重迷惘在每一个事物上看到无常、无我、不如意的真实,化解我们应对生活的凝固执着、自我中心、趋乐避苦的暗在模式。我们可以用一些词来描绘正念力量的品质:充盈强有力、穿透力、敏锐、稳定、清明、平静、柔软。。。。

培养正念的力量、改善其品质需要长年不间断的正确练习。这对于为家计奔忙的现代人来说很不容易。即便我们开始练习正念了,工作、生活的问题压力、强迫思维、情绪、创伤等等又来干扰,使我们事倍功半,徘徊不前。人们希求简便的方法。

而我们在聚焦练习中发现,一个完全没有正念或者完全没有聚焦经验的练习者,在训练有素的陪伴者的陪伴下常常能够在几分钟内就能穿越层层障碍获得稳定的正念。通常这种正念的稳定性需要数千小时以上的正确练习才能获得,但在练习者与陪伴者之间神奇的临在中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虽然这只是临时“借”来的正念,但它完全有用!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与聚焦伙伴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的正念叫作“伙伴式正念”。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跟随需要调节正念力的轻重。聚焦中的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就是调节觉察的力度。

练习到一定的程度,正念力会成为一种惯势,即便我们在生活中不去特意提起正念,正念也会一直在,因为正念力越强,在各种能量的自动分配中就越能占到份量。

B 维度:深度 ------ “手电筒”与“大巴”

我们通常活在理性(象征、概念、语言、思维及意象)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之下,是复杂丰饶的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生命洪流(生活过程、身体过程)。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进行观察练习,像手电筒一般把注意力投向客体,主客分明地去看、去听。。。这种观察是一种局部的“外观”。

我们也可以投身到生命洪流中,以整个身体来感知,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保持正念。例如我们过马路,右边一辆大巴冲过来,我们赶紧过去或退回来。这一刻,整个身体在与大巴互动,大巴在身体中。互动中有意识也可以有正念却没有思维,没有主客之分。《心经》中说如果内观正念深入下去,我们就会发现生命洪流(空)中并没有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概念的分别。主客之分、语言、概念、思维、分析等等是我们事后因为某种需要加工上去的。这种深度的正念是一种整体的“内观”。聚焦的觉察就是这种整个身体的感知。

正念练习一般都是从浅到深,从头脑到身体,从主客分离、概念思维的浅层开始逐步地深入,将正念慢慢贯注到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生命过程(也包括与理性的互动)中。如果我们把思维造作的练习当成了正念的全部,那么,以“思维心”练习正念是不会有效的(山下良道,2013)。  

身体过程原本虽有知晓有意识但并没有正念,一旦正念力这个新的要素参入其中,身体就会作出回应。身体会让我们明白一些我们不知道、想不出来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觉察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能明白身体存在的意义到什么程度”(池见阳,2013)。

 

C 维度:  广度 ------ “眼镜蛇”与“蜘蛛”

这个维度的一极是专注于一个目标,另一极是开放地眺望整体。有的禅师把这两个极端各比喻为“眼镜蛇”和“蜘蛛”。当眼镜蛇靠拢敌人或猎物,会主动专注于一个目标而不及其余。在练习中这可以是鼻下出入息,也可以是腹部起伏等等;蜘蛛布下罗网,采取一种被动的、开放的觉察。眼镜蛇有目标的吸引,似比蜘蛛更容易保持觉察,所以我们一般都先从眼镜蛇一极的练习开始,随着正念力的增强,逐步越看越多、越看越广,向蜘蛛一极的练习发展。所以,“内观是一个往后退眺望整体的过程”(Tejaniya,2013)。

专注局部与对整体开放在身体感受上是不同的。例如感觉左臂肌肉有点紧,我们可以试图让那个地方放松一些。这是局部的感受。而“他气得我吃不下饭”“这件事怪怪的让人睡不踏实”则是对情境整体的感受。聚焦关注的体会属于后者。

领悟来自整体,而不是肤浅的局部,因为“万事相连”(Gendlin PMIV-A)。不过整体主要是暗在的,对于信息量巨大的整体,我们既无法整体地洞察也无法整体地思考。聚焦的妙处在于通过身体一探整体。身体与环境、与整体时刻互动,是同一个过程。我们的所感所知全来自身体,整体在身体之中。在聚焦过程中,我们关注身体有关某一情境整体的侧面,我们对这一侧面进行蜘蛛式的觉察,邀请并期待在这明暗的边缘身体对我们觉察的回应-------体会。

在实际运用中,眼镜蛇和蜘蛛各有用处,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视野的开合。有时候我们要在靠近眼镜蛇的位置专注,有时候则需要像蜘蛛一样开放。当蜘蛛有了收获,蜘蛛很快就变成眼镜蛇,开始料理它的猎物了。同样,在聚焦中,对于邀请体会我们或应对身体某一侧面的整体开放,当体会开始出现、形成,我们又或应收拢些视角。

 

D 维度: 自由度 ------ “主导型”与“无选择”

这个维度的一极是主导型觉察,即事先确定一个目标客体。如果跑开了就再拉回来。这种正念带有特定的目的和主导性。另一极是所谓“无选择觉察”。事先不定目标,任由身体或正念决定觉察的客体,哪一个身体感受比较明显就看哪一个,或者哪一个要看的愿望比较强烈就先看哪一个。如果什么也没有就看这个什么也没有。这种练习没有具体的目的。

聚焦似乎是一个从头脑到身体,再从身体回到头脑的过程。聚焦一般开始是主导型的,事先确定一个主题,或者在进行过程中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开始聚焦过程。在过程中,我们会回到相关情境来锚住其背后的整体。聚焦的目的似乎主要是要通过身体来获得“智慧的下一步”,以解决理性层面的一些问题,有点像佛家的世间法智慧。而全身聚焦则似乎全程在一个不时与头脑对话的身体过程中,通常事先是无主题的,也没有具体的目的,任由身体自行前行,聚到哪里算哪里。全身聚焦主要是化解各种阻滞身体过程的暗在模式,有佛家出世间法的韵味。

在实践中,对于目标的控制是根据聚焦过程的需要变化的。聚焦开始以主题主导,邀请体会时又须要进行无选择觉察。当体会开始形成或变化,过程便开始以体会为主导了。

 

小结

聚焦的觉察是一种由伙伴互动关系产生的正念力。在聚焦中我们以整个身体来感知,对身体的某一侧面的整体进行开放式的觉察, “以整个身体来感知整个事情。。。这样做,开始是模糊的,而我们会找到整个事情的一个整个身体的品质。”(Gendlin PM p229)。聚焦一般会有具体的目的或主题主导,但当体会开始出现或形成,我们便跟随体会前行

(完)

 

参考文献:

Gendlin.E.T. A Process Model 1997

Gendlin.E.T. Implicit Precision 内隐的精确化2012

坎贝尔·帕顿『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2010

池见 Space Presencing: A Potpourri of Focusing, Clearing a Space, Mindfulness and Spirituality2013

池见

 

 

 

Sunflowers, sardines and responsive combodying: three 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2013

U.Tejaniya  Dharma Every Where2011

藤田一照、山下良道 アップデートする仏教2013

Sujiva The tree of WisdomThe river of no return2009

 

 

 

沪IPC备11046588号-2 中国聚焦网站